“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自古以来,多少士子梦寐以求的就是这句理想——科举成名,金榜题名,无疑是光耀门楣的荣光。可以说,这种渴望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然而,做官的世界,却远不像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官场更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挤进来,而里面的人却想尽办法逃离。只有当真正登上权力的巅峰,才会明白“伴君如伴虎”的真正含义。
在古代,作为一名臣子,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谨慎。即使如此,也难保不会遭遇意外,毕竟“天威难测”,谁能真正猜透皇帝的心思呢?甚至有些臣子在死神的威胁下,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元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群雄逐鹿,四面烽火不断。最后,经过几番战斗,洪武大帝朱元璋成功平定了南方诸侯,北逐蒙元,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明朝,重新崛起了汉族的王朝。
展开剩余84%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深刻意识到,元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由于残酷的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导致民生凋敝,百姓疾苦,最终激起了无数义军的反叛。而自己作为一位新的统治者,必须吸取教训,实施宽政爱民,安抚百姓,恢复国家的安定。
在洪武元年,大多数地方的官员都来京城朝拜,向朱元璋祝贺新朝建立。朱元璋在接见他们时,也给出了忠告:“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还未从战火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国家此刻就如同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鸟,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去拔掉它的羽毛;也如同一棵刚栽种的小树,不能动摇它的根基,这就是与民共休养生息。”
朱元璋不仅口头上劝勉,实际上,他也在采取措施,在洪武二年,他决定免去北方各地三年的赋税,并鼓励开垦荒地,为百姓提供牛、犁、种子等支持。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全都归开垦者所有。纵观洪武一朝,朱元璋一直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尽量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尽管如此,有一次朱元璋还是为自己的一次减税决定感到后悔,这是为何呢?
洪武十三年夏,朱元璋发布命令,减免江南地区五分之一的税赋。百姓们自然欢欣鼓舞,纷纷称颂朱元璋为“明君”。然而,仅仅一年后,在洪武十四年的正月,北元的平章乃儿不花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攻占江南。朱元璋决定派遣徐达、傅友德等名将前往抵抗,但粮草的筹集却成了一个大难题。
古话说得好:“皇帝不差饿兵。”即便朱元璋是英明神武的统治者,也无法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可当时正值寒冬,田野间白雪皑皑,哪里能找到足够的粮草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将之前减免的五分之一税赋恢复收回,未来几个月也按照正常税率征收。此举一出,满朝文武皆惊讶不已,一时竟无人敢反驳。
毕竟,朱元璋的权力之大,谁能指摘他对税赋的调整?加上比起元朝的苛政,明朝的税收已经相对宽松,百姓即便恢复征税,日子也未必难以为继。然而,朱元璋准备下达旨意时,却有一位声音响起:“微臣启禀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朱元璋一愣,文武百官也都目瞪口呆,纷纷回头望向说话的人。众人定睛一看,竟然是谏官右正言——周衡。
周衡,出自无锡,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文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十分重视科教文化发展,在洪武三年便开设了恩科,周衡便在这场科举考试中考取了举人。之后,他又考中进士,成为了右正言,担任谏官。这个职位,历史上已有千年,设立的初衷便是让此人能够直言不讳,帮助君主避免过失。此时的周衡,显然正好履行了这一职责。
他站出来,躬身向朱元璋道:“陛下,您之前减免江南税赋,百姓们感激涕零,视为天恩浩荡。这是国家昌盛的象征。然而若您此刻改变决定,恢复税赋,岂不是背信弃义,这种做法无异于元朝的覆辙。”
周衡的话显然触动了朱元璋的心弦,他进一步引用了孟子的名句:“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警告朱元璋民心的动摇会导致国家的不稳。周衡的直言不讳,令朱元璋的脸色逐渐变得铁青,但最后,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你说得对,就这么办。”
周衡心里一震,随即跪地称赞朱元璋圣明。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无不屏息凝神,没人敢出声反驳。只有那些与朱元璋共同征战的老将们,知道他绝不是容易被说服的人。
果然,几个月后,周衡便因“欺君”之罪被处决。这个消息震惊了朝堂,所有人都知道,表面上是因为周衡“欺君”被斩,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源于他当时在朝堂上让朱元璋颜面尽失,遭到了皇帝的记恨。
朱元璋必须要杀掉周衡,不仅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严,更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警告所有的臣子——在他眼里,权力的斗争绝不容忍任何挑衅。至此,周衡注定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发布于:天津市如何开杠杆炒股,实盘交易杠杆,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