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创新实践案例评选结果,共525个案例入选。其中,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报送的5个创新案例上榜,为龙华区唯一入选单位。
这份国家级榜单的案例涵盖医疗质量安全与运营管理、管理工具应用、改善就医体验三大主题。龙华区中心医院上榜的5个创新案例覆盖诊疗全流程与患者照护各环节,精准破解群众就医时的揪心事儿、难办事儿,用实打实的举措让患者就医更高效、更省心:让穿刺的孩子少哭闹、住院患者更安全、吞咽困难者吃饭不犯愁,用专业与用心筑牢医疗质量防线,让每一位患者在就医全流程中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安心。
五项创新案例
《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护理干预降低儿童静脉穿刺疼痛度》
《运用 HFMEA 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提高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措施合格率》
《运用 PDCA 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
《一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 RCA 分析》
2023年3月,龙华区中心医院启动以“形象正、医德馨、技术硬、服务精、沟通顺、政策明”十八字诀为核心的“良医工程”。龙华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光明是“良医工程”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以深圳“病有良医”的民生目标为指引,希望通过这一工程破解群众就医的痛点难点,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在他看来,“良医工程”的十八字要诀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诊疗全流程的实践指南。此次,龙华区中心医院5项案例获评国家级创新案例,正是医院以此为标尺,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答卷。
儿科穿刺室用玩具安抚患儿、用血管显影仪提升效率,正是“服务精”与“技术硬”的结合;为吞咽障碍患者优化进食方案、给老人加装防跌倒设施,彰显“医德馨”对患者安全的守护。医院将PDCA、HFMEA等管理工具转化为临床“方法论”,以规范操作替代经验主义,减少无效消耗;通过讲清穿刺步骤、说明防跌倒注意事项等“沟通顺”细节,让患者切实感知医疗质量提升带来的安心。
未来,龙华区中心医院将以此次获评国家级创新案例为新起点,持续深化“良医工程” 实践,在诊疗技术上追求更精、服务细节上打磨更细、管理模式上探索更优,让每一项创新举措都扎根于患者需求,让每一次医疗服务都传递温度与专业,不断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为建设“健康龙华”与群众“病有良医”的美好生活愿景注入更坚实的力量。
创新案例“大揭秘”
《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护理干预降低儿童静脉穿刺疼痛度》项目,医护、家长、儿童三方协同,构建疼痛管理的“安全三角”,用一系列贴心操作轻松破解这些难题,亮点做法和成效“超圈粉”。升级血管可视装置,显著提升护士穿刺成功率,让“一针见血”成为常态。
对策一:定制化“心理小妙招”,化解恐惧超给力。
娃对打针的恐惧值大降,疼痛评分直降38.08%,病房满意度涨1.07分,看病配合度提升!
对策二:黑科技 + 老经验,穿刺“一针搞定”不折腾。
血管显影仪来帮忙,再加上资深护士“神操作”,血管难找的一岁宝宝,也能实现“一针成功”。重复穿刺少7.56%,娃少受罪,家长少揪心!
对策三:童趣穿刺室,看病像去“游乐场”。
降低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哭闹时间大幅缩短,就医体验变轻松!
对策四:铁三角“打配合”,家长也能当“神助攻”。
重复操作少了,护士工作量减了,家长对安抚服务也满意,带娃看病更省心。
血管内导管是重病患者给药、输液的“生命通道”,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血流感染,让患者多遭罪、住院变长、花费增加。《运用HFMEA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项目,从插管到维护全流程优化,筑牢“安全防线”,亮点做法和成效很实在。接口消毒、封管这些关键环节 “零失误”,为感染防控加道“保险栓”。
对策一:全流程“排雷”,风险提前挡。
插管规范率从 85% 升到 96%,维护规范率从 88% 升到 95%,感染风险从源头减少。
对策二:工具“升级包”,消毒更靠谱。
接口消毒、封管这些关键环节 “零失误”,为感染防控加道“保险栓”。
对策三:全程“标准化”,患者少操心。
血流感染率从0.62‰降到0.109‰(降幅 82%),累计避免40例感染,患者治疗更安心,家属少揪心。
吞咽障碍常见于神经内科患者中,易导致患者出现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问题,甚至威胁生命。《提高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措施合格率》项目,用科学方法破解难题,亮点做法和成效很暖心。
对策一:宣教手册来帮忙,护士说法更明白。
护士说的内容有条理,患者懂更多安全吃饭的知识,知道率从一半升到七成多,安全进食措施落实得更规范,从 56% 涨到 66%。
对策二:多科医生组队,吃饭方案量身定。
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专属计划,训练时不再抓不住重点,训练落实率从40%升到75%,安全进食措施落实得更规范,达到 75%。
对策三:护士培训有新招,干活更有底气。
护士培训参与率达100%,考核合格率提升至90%,对管好吃喝这件事更有信心、更专业,推动安全进食措施落实率升到 80%。
住院时跌倒是常见隐患,尤其康复科老人多、病情特殊,跌倒风险更高。《运用PDCA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项目,想出的招儿管用又贴心。
对策一:管好 “风险药”,减少头晕摔跤。
药物导致的跌倒隐患大减,从源头降低风险。
对策二:教好 “工具用”,家属患者都明白。
患者和家属用辅助工具的正确率达90%,因不会用工具导致的跌倒少了20%。
对策三:盯紧 “防护事”,护士落实更到位。
跌倒发生率从0.301‰降到0‰,患者和家属对安全护理的满意度从82分升到94分。
我国VTE(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率远低于国际水平,而肺栓塞(PE)作为 VTE 的严重表现,且因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一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RCA分析》讲的是这么一回事:有位 66 岁大爷做完结石手术后没几天,就碰上肺栓塞(PE)这个 “拦路虎”,成为推动改进的具体案例。
医院用RCA(根本原因分析)的“侦探工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找出问题根源,针对性制定了4份超实用的标准化文件(护士日志、手术护理路径啥的全安排上),还把这些妙招推广到其他外科科室;小组在问题解决、团队协作上得到锻炼,相关成果在多项比赛中获奖,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如何开杠杆炒股,实盘交易杠杆,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